欢迎您光临河南隆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房价问题尖锐到令社会痉挛 愤怒拳头举向房产商

发布:ljfca 浏览:2663次 2016-06-14

  房价紧张和尖锐到令社会情绪痉挛的程度,愤怒的拳头举向了房地产商,求援的手伸向了政府。

  "五一"黄金周过去了,北京平均每日卖出250套房子,广州平均每日卖出118套。这绝不是值得乐观的交易。众多人在睇楼,更多人在观望。

  买房还是不买,还是再等等,这是个问题,但不是孤立的问题。因为今天的房价并不是如同天外来客突然降临到我们身边,而是与上行中国的众多因素一起浮沉。房地产商的辩白和预言家的断言姑妄听之,因为偌大中国,此时的政府、银行、房地产商、知道分子、传媒和已买房的同事都没有把握告诉你,现在是哪种大时代的前夜--暴涨的前夜,暴跌的前夜,还是房价平稳的前夜。

  房地产巴士

  就像一辆巴士,上了车的人希望马上开车,没上车的人希望巴士能等等他--上了车的人是希望房价稳定或上涨的已购房者,没上车的人是希望房价下降的未购房者。这辆巴士的名字叫做中国房地产,尽管有堵车,有交通事故,但它途经的下一站总比上一站的房价高出1000元/平米。

  指望土地供应充足之后、房价能应声而降的心态仍在,但这是一个泡影。因为地价并不因供应充足而停止上涨。5月3日,10个城市的政府土地交易中心和土地储备中心在深圳会展中心的春季房交会上交流卖地经验,他们当然一致推崇令地价更高的招拍挂制。而邹涛在现场派发"不买房行动"的10盒名片及收集签名,其意义更多在于显示了一种反房价暴涨的民间情绪的存在,并不妨碍深圳市民签名之后仍然进场搜寻适合自己的楼盘。

  房价问题已经紧张和尖锐到令社会情绪痉挛的程度,愤怒的拳头举向了房地产商,而求援的手伸向了政府。政府的确在作为,在宏观调控,提高贷款利率,调整土地供应计划,打击囤货的房地产商。房地产商的确在提升房价,在博客和论坛上开释责任,在指出对宏观调控的困惑……但公众此时得到的是:房价上涨和按揭贷款利率提高的成本一并承担。

  2005年甚嚣尘上的房地产泡沫破灭论烟消云散,公众再也不敢轻信易宪容式的唐吉诃德们的良知劝语,转而买涨不买跌--因为房地产是生活必需品,他们看不到跌的那一天写在日历的哪一页上;况且政府也只是保证房价稳定,而不是保证房价下跌。

  在房价的问题上,我们能听到关于外资热钱进入、炒房族、银行放贷太松、建筑成本增加、楼盘产品质素提升、刚性需求旺盛等说法;在房价之外,我们还能找到诸多参考物,它们能帮助我们厘清我们时代消费的真相,而不是令我们把房价问题一味归之于房地产商或政府。

  愤怒人群、焦灼人群、惬意人群

  中国人的财富增长速度,不看胡润版和福布斯版的富豪榜,不看民营企业产值、股市、房市、基金和保险市场,居民储蓄余额是一个重要指标。1978年,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10亿元,1988年达到3798亿元,1998年年底达到5.3万亿元。1998年7月1日,在中国实行了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住房福利制宣告结束,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和住宅建设市场化。2006年1月底,中国居民储蓄余额达到了14.8万亿元。

  政府和银行并不乐见国民的钱以储蓄为重,而想引导到消费和投资上。政府以利息税、加息、黄金周、发展旅游产业等种种手法试图刺激民间消费;而民间财富在递增并积累之后,也在寻找价值转换出口;尽管国民收入中存在着以城乡、地域、职业为单元的巨大的贫富差距,但全社会总体还是进入了10万元级的消费状态:房产成为个人价值符号;"私家车时代"被提升为时髦消费的口号,富豪阶层则被导入对国际**奢侈品牌的消费。

  与汽车和奢侈品牌相比,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住房消费虽然也有由低到高不同价位梯度的消费产品,但在房价节节攀升、单套面积越建越大的趋势之下,总价高企的一手房市场已经无形中剥夺了大多数工薪阶层的住房消费权。与收长的增长速度相比,这时,本被**定义为生活必需品的住房已进入奢侈品的序列。

  在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缺失、二手房市场滞后、租房被全社会视为过渡性的非主流消费行为的情况下,现在的一手房市场里挤满了两种愤怒人群:一种是本来持币待购、现在却发现鞭长莫及者,一种是因收入过低、寄望降价而终于无望者。除了这两种愤怒人群,还有一种焦灼人群:过度透支成为业主之后令自己的生活捉襟见肘的房奴。惬意的人群只有一种:一次交清房款和轻松付按揭的业主。他们可以静静地享受或热烈地讨论房价的暴涨。生意好做的房地产开发商不敢惬意,因为他们成了众矢之的;财政增收的政府更不敢惬意,因为政府有缩小贫富差距、令百姓安居乐业之责。

  房事欲望

  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已经成为世界人居的集大成者和超级榜样--至少从新楼盘的名字来看是这样,它们囊括了全球发达**、发达城市、知名设计师、经典建筑和经典风格。一年前《新周刊》的《房地产语文》专题称"你买的不是房子,你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商更进化了,"你买的楼盘名字,就是你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城市状态与房地产业互为伟哥:城市化冒进,以房地产开拓新城区和新人气成为政府的愿望;城市硬件大手笔投入之后,更多更好的人居条件使房地产增值;房地产开发的推陈出新和创意迭出,升级产品的同时升级价位;城市外来者的职业与收入渐渐稳定下来,安身立命,要分享城市之美;中产阶层崛起,因恒产者有恒心,其消费以不动产为**;房地产广告一律以房地产价值观来导向个人价值,把不买房者暗示到了社会边缘人和失败者的位置。

  然后,我们看到了买家们房事欲望的高涨:只买房,不再租房;只买新楼盘,不买二手房;只买大户型,不买小房子;高收入要买房,低收入东凑西借也要买房;女性要独立,婚前就应先有房;择偶不要按揭男,要一次付清男……尽管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排名中,已经从2005年的第31位跃居到2006年的**9位,但是中国的社会住房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远未健全,中国人的贫富差距还很大,而中国人对住房自有率、住房面积的全民性欲望已经做到超英赶美了,人人都想一步到位。

  欲望导向消费,观念决定行为。量入为出、谨慎消费的千年国民传统被信用卡和按揭贷款撕开两个大洞,许多人没有被职业和婚姻套牢,但被房子套牢了。从此二三十年的人生,就围着那两厅几室当作世界中心而旋转。

  房价预言家们

  结论转为指责老百姓的房事欲望过于贪婪,显然是不公平的。对真正需要房子居住的人来说,谁能没有个梦啊,况且他们正是高房价的买单人。"商品房的供应就是应该只针对中高收入者"、"成为房奴那是活该啊"、"整个收入和房价收入比是趋于合理的"……房地产商们的言论真实但是很伤人,而愤青式希望房地产崩盘的想法,对政府、银行、广大业主和社会安定都没有好处。

  房价会继续涨、还是跌、还是稳定?这是预言家们的主题。

  2006年4月,面对传媒,学者王建预测中国大城市的地价10年后将涨3倍,而北京的房子、南京的房子、上海的房子还要涨,因为土地没有那么多。策划人王志纲说,当建设部的官员不再宣布新的宏观调控政策时,市场就趋于稳定。潘石屹认为房价在未来能不能稳定,取决于房子的供应量、需求量和土地的供应量之间的平衡。

  5月9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林浩坤在出席"民生热线"电台节目时驳斥"地荒论",称目前房地产热都是虚火,综合权衡预计3年后房价将趋于相对理性,建议市民等3年再作考虑。

  5月10日,北京房地产商任志强在个人BLOG贴出《宏观调控应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一文,开出的药方是"让相当一部分家庭从(商品房)市场中剥离","将政府从土地与房地产市场交易中获取的暴利,用立法的方式向建立社会住房保障体系转移支付",去帮助那些买不起房的家庭改善居住条件。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积极影响存贷利率、房税、土地供给、基础建设拆迁规模、投资需求、炒房行为甚至收楼标准,但民间正常的自买自住需求如何满足?降低房价门槛、建经济适用房、补贴低收入家庭都是办法,但都是很费周章的系统工程,一劳永逸的捷径是不存在的。

  相信房价会降,10年内会时升时降,但总体会贵起来;要降到人人都买得起房?世界并无成功先例。

推荐新闻